<ul id="2gyww"><sup id="2gyww"></sup></ul>
<tfoot id="2gyww"></tfoot>
  • <ul id="2gyww"></ul>
  • <ul id="2gyww"></ul>
  • <ul id="2gyww"></ul>
  • <cite id="2gyww"><dd id="2gyww"></dd></cite>
    <strike id="2gyww"></strike>
    回鄉看變化:有了“農保姆” 種菜更靠譜
    2019-02-12 09:33:00  來源:人民日報  
    1

    鄉村干部報網
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鄉村干部報網
    官方微博

      核心閱讀

      都說農民種菜辛苦,如今,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,農民種菜卻變了個樣。標準化大棚里通著軌道“小火車”,施肥、換風都實現了自動化;裝上農業服務管理APP,不僅能隨時查看種植管理計劃,更有技術人員在線指導。

      智能的種菜好幫手讓年輕人種起菜來都能得心應手,用好新技術,農業成了更多人的新事業。

      車輛穿行在鄭辛這個位于山東淄博臨淄區皇城鎮的普通農村,蔬菜大棚如同一個個面包,夾道相迎。

      都說農民辛苦,農民種菜更要吃得苦中苦。久未至鄭辛,竟發現農民家家都“聘”了“農保姆”。有了“農保姆”,年輕人種菜也靠譜。

      回憶里越苦,現在就越甜

      但凡外鄉人到鄭辛,鄭辛村人保準得請你到棚里轉轉。這不,鄭鳳林拉起記者的手,非要帶著到蔬菜大棚里轉轉。

      56歲的鄭鳳林,是個種了二三十年菜的老把式。歲月似刻刀,全鐫刻在了他的手上。

      別看手糙,老鄭的嘴里新詞可不少。“村里的菜,不少都是‘農超對接’,直供北京超市。”

      前幾年的老鄭,語言風格可不是這樣。你不問,他也不主動談。“以前‘泥腿子’種菜,那叫一個辛苦。這兩年各地客商都來咱村,見得多了,聊得多了,種植技術、蔬菜市場多少也知道了點。”

      老鄭說得沒錯,前些年種菜確實辛苦。一個棚,起碼要蓋四五十個草苫子。天一亮,要一個一個拉起來;太陽一落,又得一個一個放下去。一個草苫子上百斤,單就這一個活,沒倆人管不過來。趕上大雪天,更要全家人爬上大棚清雪,雪下多久,就要在棚上清多久。“雪攢得太多,大棚薄膜壓壞了說不定就要絕收。”

      棚內干活也不輕松。最初為了省建設費用,大棚建的高度普遍不夠,貓腰干活,澆水、打藥都是苦差事。

      地種好了也愁。前些年田里路差,運菜累人。趕上陰雨天大車進不來,只能靠小車推,甚至背扛肩挑。累還不是大事,老鄭最怕把菜磕了、碰了。“新摘的蔬菜磕了碰了,就沒人愿意要,賣不上好價錢。那時候進大棚的路坑坑洼洼,拉著菜揪著心,‘咯噔’一顛,三五毛錢就沒了。”老鄭說。

      回憶里越苦,現在就越甜。老鄭告訴記者,現在這一切都變了樣。有了自動卷簾機,拉草苫子放草苫子,一個按鈕搞定。大棚更新換代,都按7米高的新標準建設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年,路越修越好,大棚邊的生產路硬化,收購蔬菜的大貨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,再也沒有了雨天車進不去、蔬菜運不出的尷尬。

      進城打工,不如回村種棚

      “以前兩口人管一個棚就累得夠嗆,現在輕輕松松管理兩三個大棚。俺鎮有1.5萬多大棚,幾乎家家都開著自己的‘綠色加工廠’。”老鄭說這話,不無炫耀。記者故意將他:“上了歲數,還種得了棚?”

      “俺家小鄭回來了,我再干幾年,他接著種!”老鄭口中的小鄭叫鄭宏凱,1987年生。前些年耐不住種地的苦,跑到了城里打工。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拿6000多元。可隨著山東轉型升級淘汰舊動能,活不好找,收入還減少了。

      有回跟同事喝酒,大家跟著一起抱怨,有人說:“還不如回家種地。”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小鄭仔細一琢磨,決定回家:“爹娘能種,咱咋就不能種?”

      小鄭興沖沖回家跟老鄭一說,老鄭卻冷靜:“你以為地那么好種?你知道現在建一個棚得多少錢?種不種尊重你意見,可你得考慮清楚。”

      試著干了幾天,小鄭心里慢慢有了點譜。拿出積蓄、東拼西湊,花了50萬,建了倆150米長、15米寬的高標準蔬菜大棚,棚里通著軌道“小火車”,施肥有水肥一體化設備,保持溫度濕度還有自動換風機。

      最初那段時間,老鄭天天“巡視”,生怕小鄭把本賠進去。如今倆棚7畝地,平時小兩口自己管,只有忙不過來了老鄭才來搭把手。

      “這兩年西紅柿、西葫蘆價格還行,一年能有個20多萬的收入。”小鄭說,之所以選擇西紅柿、西葫蘆,是因為這倆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,不愁銷路。

      “進城打工,不如回村種棚。出去是給別人干,回來是給自個兒干。”小鄭說,像他這樣回家種菜的年輕人不是個例。

      不過因為是給自己干,小鄭春節格外忙活。春節恰逢西葫蘆采摘期,要三天兩摘。“明天給長輩們拜完年,我就得到棚里摘菜。”

      下載“農保姆”,有問題找手機

      我問老鄭、小鄭,誰種得更好點?小鄭謙虛:“論經驗、比技術,還是一個師傅一個徒弟。”老鄭憨笑:“栽秧摘果,他保準沒我利索。但是咋種,他現在比我厲害,主要是他比俺懂手機。”

      “會玩手機,就會種菜。”在小鄭心里,父母雖然是種菜的老把式,種植經驗豐富,但是遇到新問題,有時候也不靈。碰到個病蟲害,身邊的老把式們說法不一,都說自己的辦法好,但蔬菜季節不等人,總不能一個一個辦法做試驗。

      “特別是常年種大棚,土壤板結的問題、測土配方和科學噴藥標準,這些就沒有什么傳統經驗。”小鄭說,現在村里種大棚的幾乎都下了“農保姆”APP,上面不僅有326門標準化種植學習課程,還能根據作物生長進度每天更新技術要點。

      “啥時候需要澆水施肥,手機上都有提示。遇到病蟲害,拿出手機拍個照,就有技術人員教你怎么解決。有特殊情況一個電話打過去,技術員就會上門指導。”自打用了“農保姆”,小鄭的種植技術就漸漸超過了老鄭。

      去年連續陰天,老鄭和小鄭大棚里的西紅柿都出現葉面發黃、落果現象,驚慌失措的小鄭拍下照片、上傳“農保姆”,不到20分鐘小鄭就接到了鄉土專家電話,當天專家就上門指導解決。

      如今,沒事打開思遠農業有限公司“農保姆”成了鄭宏凱的習慣,“隨時隨地都能查看種植管理計劃,還能學技術知識。”實際上,這個由臨淄“土專家”主持研發的APP,已經在山東、山西、陜西等12個省份發展近百個加盟分社,建成2600余個村級服務站,為全國10萬多農戶提供標準化服務。

      “新時代有新辦法!”小鄭說,年輕人不能簡單地子承父業,得用好新技術,把產業干成自己的事業。

    責編:車婧
   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|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| 人妖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|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|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|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|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|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|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..|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|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|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|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|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|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|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|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|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| 国内精品-bt天堂| 最新国产精品剧情在线SS|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|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|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|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|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|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|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|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|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|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| 国产91精品新入口|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三级|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|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|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| 久久国产精品-久久精品|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| 日韩无套内射视频6|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|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