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下經濟作物,卻無法帶來經濟收入,如何破題?
自2023年起,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白水鎮通過自我診斷與調整,瞄準產業發展新出路。如今,白水鎮數字化現代藍莓產業園里,株株藍莓整齊排列。這片742畝的“藍莓海洋”,正成為當地群眾家門口就業的“黃金地”。
“產業換血”煥發“新活力”
“以前種銀杏,看著挺美,可就是不掙錢,大伙都發愁!”白水鎮既庶村村民趙石平無奈地說。地里種啥才能帶動百姓增收,曾是白水鎮的“痛點”。在發展藍莓產業之前,白水鎮的產業“重頭”是銀杏。然而,由于氣候、土壤等自然條件不適配,銀杏產量和質量均不如人意,種植戶們也因為收入不高屢屢受挫。
面對這一困境,白水鎮積極尋找產業突破口,2023年11月,鎮黨委書記掛帥組建專班,在研判產業方向后,2024年10月,白水鎮成功引入了云南夢遇莓農業有限公司,通過土地流轉、產業升級等措施,有效盤活了821.5畝低效土地,實現了土地租金的上漲和村級集體經濟的增收。同時,藍莓產業的引入還直接帶動了100余名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,將曾經的“民生痛點”轉變為了“發展熱點”。
“小車間”釋放“大能量”
走進白水鎮數字化現代藍莓產業園,培訓上崗后的村民正忙著移栽藍莓幼苗、鋪設滴灌設備。為了最大化利用本地勞動力資源,藍莓種植項目被細分為育苗、管理、采摘等多個環節,形成了“靈活就業+固定崗位”的就業模式。
譚驊峰、孫燦云等技術工人,曾遠赴福建、浙江等地打工,如今卻選擇返鄉,成為藍莓基地的骨干力量。“我在這里負責病蟲害防治和數據記錄,工資待遇不錯,還能照顧家庭。”譚驊峰感慨地說,像他們這樣的“回流”青年不在少數。在藍莓移栽季節,基地日均用工量達到100余人,而在采摘季節的用工高峰,更是帶動500余人務工。
云南夢遇莓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志新算了一筆賬:“我們優先聘用周邊村民,他們年均務工收入超7000元,加上土地流轉金,戶均增收上萬元,實現了‘一地生兩金’。”
白水鎮既庶村黨總支書記高志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基地“報到”,幫村民“量身”找崗位,匹配育苗、管護、搬運等崗位需求。
“村里建立了‘群眾就業臺賬’,誰家有剩余勞動力、適合什么崗位,心里要有一本清賬。”高志表示,村里摸底村民的技能和年齡后,針對崗位進行歸類匹配,鼓勵村里年輕人學技術當“藍莓管家”,同時動員婦女參與分揀包裝,與村里老人溝通,請他們負責輕體力零工,讓每個人都能找到“對口崗位”。
“小藍莓”撬動“大未來”
“這幾年為了推動產業提質增效,大家都鉚足了勁,現在總算是看到成果了,這里面傾注了大家太多的心血。”白水鎮鎮長周斌感慨道。隨著藍莓基地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幼苗移栽完成,白水鎮的藍莓產業進入了“提質增效”快車道,預計2025年,白水鎮藍莓產業產值超過6000萬元。同時,冷鏈物流中心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,它將進一步完善藍莓產業鏈條,成為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和群眾就近就業的強力引擎。
白水鎮黨委書記佟婷對藍莓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。“一顆小小的藍莓,撬動了鄉村振興的大棋局。”她表示,接下來,白水鎮將依托藍莓產業園,打造一支專業的“莓好管家”務工團隊,構建“企業用工+村級勞務”的合作聯盟,實現人崗精準匹配、促進高質量就業。
通訊員 王成林 本報記者 周晶
白水鎮數字化現代藍莓產業園。(資料圖)